防灾减灾工程期刊网站(减灾期刊)(4)

来源: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12月06日 07:02: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我所在的研究所在陈运泰院士的带领下,有一个团队从事震源研究,还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、北京大学、科技大学有几位教授也有带领团队在做,全国仅有

我所在的研究所在陈运泰院士的带领下,有一个团队从事震源研究,还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、北京大学、科技大学有几位教授也有带领团队在做,全国仅有这些。在研究所中也不全是直接从事地震科研,有很多业务工作,比如平常的检测、台站报告的评估,还有每次地震之后的评估,都由地震工程学家去做,这非常重要。

比如汶川地震后要交给中央一份震害分布图,以便很快指导安排救灾,中央需要知道什么地方最重,什么地方轻一些。还有每次修大桥、水库、核电站之前的地震危险性评价,也需要地震科研人员来完成。当然还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地震预报,可想而知还有多大的力量。

而且地震预报的难度非常大,对人才的要求又非常高,从国际上看,大型地震预报的项目还要投入大量经费,所以,陈远泰院士呼吁“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”是很有道理的。

记者:在我国,地震几级达到预报的标准?地震局对地震预报是如何规定的?

王培徳:5级以上达到预报的标准。自从邢台地震后,地震局对地震预报规定了一条政策——预报成功有奖,预报错了不罚。结果导致很多人预报,反正错了不罚,报对了还有奖。

其实很多预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,比如说“某地在未来一年内会有一个6级地震”,谁也不可能因为一个6级地震而离开家去外面躲一年。

后来地震局要求细化地震预报——时间、地点、震级必须明确,震级不超过正负0.5或者1级,超过这个范围则预报无效;每一级地震预报的时间窗多大,太宽了也不能算成功,比如时间窗是一年或者两年有什么意义呢?最后由地震预报人员填表,填上三要素,一式两份,地震局一份,预报人一份,成功了奖励。

这就是我国地震局对地震预报的政策。

?

▲唐山大地震后被震弯的铁路

地震局拿到预报后,会组织专家会商,如认为发震的可能性大,再逐级上报,按《防震减灾法》第16条的规定:“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。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,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。”北京市的预报要上报国务院。这样就避免了乱报。

记者:目前为止,政府没有预报过地震吧?

王培德:是的。而且在全世界,只有我国实行由政府进行地震预报的制度。从法律和政策上看,地震预报到目前本身还是不确定的事情。地震预报是科学探索,探索具有不确定性,不确定的事情怎么能由政府发布预报?

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不同,气象预报要成熟得多。在这方面,美国做得比较好,美国有地震学会,政府授权地震学会,是否有地震,让科学家自由探索和发表看法,并且可以把自己的研究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,至于发表的观点是否被公众采纳,则由公众自己来决定,公众可以信,当然也可以不信。

所以,政府应该只做确定性的事情,不能确定的事情,应该由科学家和科学团体去探讨和争论,这样对公众是有益的。

日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在地震预报上,政府不设专门机构,即日本气象厅不承担地震预报职能,日本政府把地震预报的课题交给大学教授,并提供项目经费,由大学的科研人员去做地震预报工作。这也应该是我国地震预报未来的改革方向。

我国唐山大地震后,天津的百姓用砖头和墨水瓶把地震局的玻璃全部砸碎,地震局当时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,目前对地震工作也有很多不理解,一直都有公众提出要取消地震局。

?

▲图为九寨沟一辆出租车被巨石砸中,车身凹陷

记者:我国住宅的抗震标准是几级?

王培德:各地方不同,北京的抗震标准是8度。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,但是有很多烈度,即地面的晃动和破坏程度。比如唐山地震是7.8级,震级是一个,但是烈度是不一样的,唐山中心是10度和11度,天津是7度和8度,北京是6度和7度,距离震中越远,震得越轻,烈度越小。所以,当年唐山的烈度最大。

烈度一共分为0到12度,12度是极限,定义是山川变异,河流改道。我国的祁连山曾经有过一次8.1级地震,但是在无人区,地震局的专家曾经去考察,从地表看地层的断裂有200公里长,改变得非常厉害。

另外,自然现象和成灾是有区別的,自然现象和能否成灾是两码事。比如祁连山地震,震级很高,但是没有死人,没有倒塌房子,所以不能成灾。但是,汶川地震正好在人口稠密区,房屋倒塌,人员死亡,这就成了灾。

现在地震死亡人数和社会发展是有相关性的,同样的地震,在发达国家死亡人数会很少,在欠发达国家死亡人数就会很高。

文章来源: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jzgcxb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1106.html



上一篇:非凡十年:四川打造全民防灾减灾体系 筑牢防治
下一篇:防灾减灾工程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(防灾减灾

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投稿 |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|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版面费 |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|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