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刊[10/06]
- ·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征[10/06]
- ·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投[10/06]
- ·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数[10/06]
- · 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栏[10/06]
防灾减灾工程期刊网站(减灾期刊)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? ▲图为九寨沟假日酒店群众紧急撤离 另外,地震学家如何判断到这些征兆是地震前兆?如果出现了动物、地电(通过地下的电流的变化)、地磁、地下水
?
▲图为九寨沟假日酒店群众紧急撤离
另外,地震学家如何判断到这些征兆是地震前兆?如果出现了动物、地电(通过地下的电流的变化)、地磁、地下水等异常,比如唐山大地震前,也出现一些此类前兆,河北地震局就注意到这些现象,有6名同志去现场收集资料,然后准备拿回去分析,但是没有等到回去,不幸赶上了地震,全部牺牲。
换句话说,如果他们知道会发生地震,还会去吗?还会牺牲在那里吗?所以说,完全没有知觉,那不是事实,但是要根据当时出现的异常,科学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确实也很难,征兆和结果之间还有报大一段距离。
而且这些异常现象,非地震时也会发生。所以仅凭这些征兆,是很难判定地震的。迄今为止,人类关于预知地震的经验还不足,很多地震的征兆都是事后的报告,事前是不能确认的。
记者:从科学的角度,地震能够被预测到吗?迄今为止,世界上有没有成功预报地震的案例?
王培德:这个问题目前一直有争论。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曾经在《求是》发表一篇文章《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》,他的观点是对地震预报要持审慎乐观的态度。美国的一位地震学家Robert Geller就认为地震是不能预测的,他认为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自组织现象,自组织过程是没有办法预报的。
当然,这个观点在世界上有的地震学家支持,有的地震学家反对。包括陈运泰院士在内的世界上一些地球物理学家认为,地震不是自组织现象。原因是地震有地震带,有活动周期,这是不符合自组织规律的。
?
▲唐山大地震遗址
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一次强烈地震的能量如此巨大,相当于几千颗的能量在脚下聚集,人应该有所察觉吧?自然界是有反应的,例如一些动物,但人用什么办法去发现,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确切可行的办法。我们都在努力,想办法去觉察出来。
邢台地震到今年50周年,从人类历史看太过短暂,50年我们能够看到的例子、参考的经验也就100来个,给地震学家研究的例子才二三十个,所以,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少。世界各地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预报学方面还在不停探索,不这么做,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。
举个例子,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,他们在战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抗震结构上,就是把房子盖结实,地震的时候房子能够抗震不倒,这应该是一条比较成功的经验。但是神户地震、福岛地震让日本损失惨重,如果有预测预报,在地震来临之前可以把核电站关闭,把反应堆停止,把天然气的管道关闭,那损失就小多了,福岛核电站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。
所以,目前的经验告诉我们,抗震的道路不算错,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,现在日本又开始回过头来搞地震预报。这就是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过程。
迄今为止,世界上预报成功的地震例子只有一个,那就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我国的海城地震。能够起到大规模挽救生命的预报地震的例子,目前只有海城。因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地震,那样的预报并没有意义。
对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意义要有恰当的评价,它证明了地震预报是可能的,但不等于说现在地震就都能预报。海城地震序列有它的特殊性,海城地震主震发生前几个月,当地小地震非常频繁。唐山地震之前就没有,唐山地震预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套用了海城经验。
现在已经认识到,地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,人类对地震的知识是很有限的,是在逐步认识的过程中。
记者:2008年汶川地震前有征兆吗?
王培徳:很难说。当年唐山大地震时,群防群测,即使是中小学也有监测点,当时的信息是比较多的。但是几十年过去,地震在我国并不多。所以,人们的警惕性开始放松。很多群测群报点就没有坚持下去。
所以,汶川地震前这方面的资料远远不如唐山大地震的丰富。据报道,汶川地震前也有一些前兆的报告,例如动物异常,但所面临的识别困难与唐山地震之前面临的问题并无实质的区别。
?
▲汶川地震后的北川
记者:我国在地震预报方面的科技实力如何?
王培徳:研究机构有的省有,有的省没有,科研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提到我国全国不过二三百人在从事地震基础性的科研,有可能实际力量还不到这个数。
在地震系统,目前在职员工不过万人左右,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从事行政管理,相当一部分人员要做台站管理,不直接从事科研,全国有超过1000个台站,要把这些台站维护好,每天都要上报数字,所以很多本科毕业生从事数据监测。还有一部分在职人员从事抗震工程方面的工作,还有一部分人员做仪器研制。所以,真正从事地震基础科学研究的力量就很薄弱了。
文章来源: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jzgcxb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1106.html